在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上,引进、研发和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是重要一环。
在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上,引进、研发和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是重要一环。多年来,日本国际协力机构(JICA)组织日本农业专家赴华交流和分享,并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中国对口单位,为中国乡村发展带来许多农业先进技术。近日,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工作人员接受《东方新报》专访,讲述了日本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。
“小”技术的大用处
上世纪80年代,中日科技合作迎来高潮,JICA渠道技术合作就此诞生。迄今为止,通过JICA渠道落实各类合作项目500多项,日方派遣专家近万人赴华,中方赴日技术培训3.5万多人次,其中包括很多农业合作项目。
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工作人员表示,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侧条施肥技术在中国的落地和活用。“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,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高,但与此同时,化肥、农药、农膜等投入大幅增加。从日本引入侧条施肥等农业技术可以减少化肥、农药的使用,更好的应对江河湖泊等水系和土壤污染等问题,进行环保节约型栽培管理。”
侧条施肥技术,在日本已使用30余年,如今日本有70%的水稻田使用这项技术,其特点是播种和施肥一次播施,后期三次追肥也免了,省工省力省肥。如今,该技术已在宁夏、黑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辽宁等地累计推广数十万亩。
该技术引进中国后,不断被吸收、消化、改良、创新。在中日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,侧条施肥技术在宁夏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,将肥料用量降低20%至40%,每亩节本增效200至300元人民币,水稻整精米率和味道品质也得到提高,从保护环境和减轻劳动成本两方面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。该技术还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。
此后,多家中日合资农机企业,如井关农机、洋马农机、久保田农机公司等,也纷纷在中国上线开始生产插秧机的配套施肥装置。
中国农民思维方式变了
多年来,中日农业合作一直在细微处不断磨合。日方专家们认真与当地人交流,与中国对口单位建立信任关系,实现技术顺利转让。中国合作单位不仅对日本专家的技术水平给予高度评价,更对他们诚恳、热情的工作态度表示赞赏。
日本专家们观察到,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当地农民的思维方式。宁夏一位参与项目的农户曾说:“在没有参与项目之前,我认为农药、化肥用得越多,产量就越高。然而,当我把通过项目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农田里试用时,我发现适当的施肥和农药就足以保证丰产。这个项目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。”
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工作人员强调,除了JICA的支持,还有许多日本农民漂洋过海,在中国各地提供农业指导,为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做出贡献。同时,毋庸置疑,正是中国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学习,才有了今天的成果。
中日智慧农业合作可期
中国优先、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,也给中日农业合作创造出广阔空间。
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工作人员认为,中日农业合作领域还有很多发展空间。“比如中日在环保型生产方式、土壤改良,以及在迎接超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同时,发展以AI为基础的智慧农业等方面,都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。”
日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是个“优等生”。在日本,农业机械化和化肥、农药的使用已经很普遍,其开发的农业机械非常适合小规模的农业生产。此外,随着农民老龄化的加剧,负责农业的人口越来越少,日本正在努力发展利用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农业。
“在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的背景下,日本不仅单独推动农业发展,而是结合区域振兴,正在发展农业第六产业化和民宿业。”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工作人员补充道。
近年来,中国也面临和日本相似的问题。中国农村老龄化程度也比较严重,随着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,留下种田的劳动力主要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。同时,随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环保意识崛起,环保型生产方式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。
中国专家也曾多次指出,中日科技合作互补性强,双方的合作需求意愿强烈,有进一步挖潜的空间,期待中日两国未来开展更多农业科技合作,造福两国民众。
来源: 动感日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