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响西宁大通绿色蔬菜品牌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

2019-08-08 13:08:55
导读 :

在西宁各大超市、蔬菜水果市场,我们总能看到带有“大通”标志的农产品。

    在西宁各大超市、蔬菜水果市场,我们总能看到带有“大通”标志的农产品。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作为我省农业大县,“十三五”以来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,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,高效设施农业量质齐增,农民收入较快增长。近两年,大通县在如何用有机肥替代化肥,如何促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蔬菜产业项目上积极创新、下足功夫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西宁大通县蔬菜供给量达到了青海省的20%,蔬菜产品市场认可度高。

  大通绿色蔬菜

  被端上老百姓餐桌

  甘蓝、菜瓜、青椒、黄瓜……8月2日17时许,省城王府井超市蔬菜柜台摆满了各种标有大通“老爷山”标志的蔬菜。工作人员介绍,大通县的绿色蔬菜每天都会向超市供货,很受老百姓欢迎。

  平时,工作人员也会向顾客介绍大通的绿色蔬菜。“没有农药、没用化肥的绿色蔬菜,大通的蔬菜吃起来口感很好。”工作人员说。

  当下,越来越多的大通绿色蔬菜被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。如今,大通县蔬菜产业已成为青海省“菜篮子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,产业特色鲜明,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农户的带动力强,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基础好、潜力大。

 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认可大通绿色蔬菜,实现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向更深层次推进,促进大通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大通县通过创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项目,在种植园区广泛推广并充分利用有机肥,提高了蔬菜品质。同时,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,实施了大通县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蔬菜产业促进项目。

  有机肥替代化肥

  大通农产品有了质的飞跃

  8月1日上午,大通森田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子内人头攒动,100余名合作社成员、种植大户、农户聚集在合作社,开始了为期一天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培训课。

  “我们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四种模式:有机肥+配方肥、有机肥+水肥一体化、秸秆生物反应堆、绿肥养地倒茬技术示范。接下来我们就依次详细讲解四种模式的具体内容。”培训课上,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谭智义耐心授课。

  其间,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认真听课,有时还会和农艺师现场沟通交流,探讨不明白的农业种植问题。像这样的培训,自提出有机肥替代化肥以来,大通县已经组织过很多次,项目计划培训技术人员600人次。

  说起培训和使用有机肥种植的感受,大通牧源养殖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涛收获颇丰。“每亩种植地政府会有相应的补贴。自从有机肥替代化肥后,我们种出来的菜瓜吃起来更香了。虽然种植的人工成本升高从而提升了蔬菜的价格,但是消费者更想买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蔬菜,更注重蔬菜的品质。我相信在未来,这样的农产品会越来越热销。”李涛对以后的种植前景信心满满。

  大通蔬菜已成品牌

  销往全国各地

  培训间隙,走进大通森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,过道里整齐码放着已经被预订的辣椒。“这些都是我们刚采摘的,现在就等着商户来拿货。”说起增产的辣椒,工作人员喜上眉梢。

  “这个大棚的蔬菜就是利用有机肥+水肥一体化的模式替代化肥种植的,工作人员想在哪个大棚施肥浇水,就可以通过微渗管水肥一体化系统操作,操作便捷,简单明了。”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。

  突然,一阵喧闹声打破了合作社片刻的安静,原来是有商户上门收货了。堆放着的红椒看着很诱人,还有人时不时上前打听红椒的价格。

  每到装货的时候,合作社会临时招聘附近村里的农户帮忙。当天也不例外,十几名农户依次排列分拣包装红椒,将红椒装进贴有大通“老爷山”蔬菜标志的纸箱内,大通品牌流入各大市场,大通蔬菜名扬各地。

  “我种了十几种蔬菜,蔬菜除了向西宁各大市场和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供货,也会向兰州、深圳、广州等地供货。”大通荣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进贵说。

  大通还实施了二维码网上质量安全追溯系统,现已纳入到追溯系统的有蔬菜种植基地10个。

  农产品产量高了

  鼓了腰包富了大通百姓

  理论培训结束后,一行人又跟随另一位农艺师王文清到李涛的露地蔬菜种植地,开始实践指导课程培训。一大片菜瓜地吸引了不少人,就连沿路自驾游的外地游客也跟随农户们走进了菜地。

  “菜瓜不宜太小或者太大,为了不让蔬菜滞留,种植地要分时段分批种植。浇灌的时候不易浇太多水,按照蔬菜自身的需求分时间段、按量浇灌。”王文清带着农户们在菜瓜地指导。嫩绿的菜瓜一直吸引着一名外地游客,她迫不及待地向李涛询问价格。

  大通县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蔬菜产业促进项目涉及大通县城关镇、新庄镇、塔尔镇、朔北藏族乡、黄家寨镇四镇一乡,这些区域是大通县蔬菜种植集聚区,示范面积5333333.33平方米,涉及27个规模化设施及露地蔬菜生产基地。

  项目通过应用蔬菜良种生产、有机肥替代化肥及绿色防控新技术,提升蔬菜的品质及产量。通过大通县蔬菜推广中心的调研,预计蔬菜亩均增产300千克,亩均增收600元;绿色优质特色蔬菜产品产业链延伸,年生产脱水蔬菜600吨,实现增收180万元,电商流通环节增加量220吨,实现增收440万元;质量管理与品牌运营服务,提升了蔬菜的品质与知名度,实现增收200万元;年总计实现增收1300.00万元。

  项目的建设参与企业及合作社等达到了29家,带动农民达1704户,带动就业人数达452人,鼓了农户的钱袋子。

  创新模式让大通从增产转向提质

  大通将畜禽粪便、秸秆尾菜、农残膜等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,实现蔬菜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。通过四种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模式,提高了蔬菜产品的品质,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提升。

  8月1日15时左右,位于塔尔镇的青海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西红柿大棚内,明显能看到使用“秸秆生物反应堆”模式和没有使用秸秆的区别。

  “你们看,使用‘秸秆生物反应堆’模式的西红柿枝叶茂盛,果实繁多,而没有使用的叶色发黄,长势低矮。”公司负责人李香业说,他们的大棚很早就使用了有机肥,每年的农产品量和质的变化很明显。

  “以西红柿为例,以前的产量一亩达8000千克,如今,一亩产量达8300千克。而且,蔬菜的品质提高了,越来越受顾客们的青睐,今年,我们的西红柿已经预订完了。”李香业说。

  如今,大通现已认证了“老爷山”牌绿色蔬菜11个品种,认证产量累计达13.27万吨,包括黄瓜、西红柿、辣椒、菜瓜等;登记了“大通鸡腿葱”和“新庄黄瓜”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项目实施区域已建成大通县达盛、锦盛源、汇丰、森田、华灏、晟锦等29个设施农业基地。

  大通通过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蔬菜产业促进项目的实施,建立上下游的蔬菜生产体系,同时通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、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、做大做强蔬菜品牌、完善销售系统,将特色蔬菜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,多层次、多领域提升大通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实现产品质量高、生产效率高、资源利用高、农民收入高,真正实现从增产转向提质。

来源: 青海新闻网